非形之形→台灣抽象藝術
展期 :2012/07/07 - 2012/09/02
地點:北美館 一樓1A~1B
視覺形象可分為自然形象與非自然形象,透過藝術家的技藝表現形式,使得造形世界愈來愈豐盛可觀。非形之形,意旨非自然形象的理念,強調造形在生命裡往往不安定游移,它處於不斷地流轉、變異,潛藏於試煉的迷宮中,尤其在藝術家的心智空間都有新詮釋的可能性,非形之形的誕生,不僅是生命理念的傳達意象,更是觸及直覺、想像、記憶、物質、時間、空間等多元課題。
整體而言,抽象藝術體系的發展背景,又可分為理性的抽象表現與感性抒情的表現,前者多半以嚴謹的幾何圖形與豐富的色彩變化,衍生出繪畫本身的訊息,假若從形式內容觀點而言,它比較傾向於思考與構成理念之探索;抒情抽象藝術,則以主觀豐沛的情感宣洩於畫面上,甚至於在潛意識裡挖掘藝術語言的可能性。自六○年代以來,台灣抽象藝術的發展,逐漸形成抽象體系,值得深入研究探索。本展由北美館策展,邀請台灣各個世代抽象藝術家的繪畫與雕塑,從李仲生到吳東龍,其中包括感性繪畫傾向:蕭勤、江賢二、楊識宏、陳正雄、黃銘哲、葉竹盛、賴純純、陳聖頌、薛保瑕、林兆藏、林鴻文、陶文岳、董心如。理性繪畫傾向:林壽宇、劉生容、朱為白、霍剛、廖修平、李錫奇、莊普、曲德義、胡坤榮、紀嘉華。抽象雕塑:李再鈐、李茂宗、高燦興、黎志文、楊柏林、姜憲明。本展邀請三十餘位台灣藝術家,計有近70件作品,具有心靈原鄉充滿張力的作品,展現自由豐盛的視覺隱喻以及非形之形的精神性。
大破設計.物件的現代生活―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收藏展
展期 :2012/07/14 - 2012/09/09
地點:三樓3A、 三樓3B
延續2011年臺灣設計年的豐收,本館今年與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合作展出「大破設計.物件的現代生活」展。從展覽名稱看來是設計類的展覽內容,卻是緊扣著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潮流,從杜象的現成物(readymades)、普普藝術、貧窮藝術等前衛藝術議題到新世紀的跨界思考。藉由前衛設計與當代藝術作品的「遇合」,探究設計和藝術兩者定義「物件」的差異性,並從中思考藝術、設計和物件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本展由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主任也是本展策展人海蒂.提爾林克策劃(Hilde Teerlinck),展出該基金會收藏54位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及設計團隊創作之66組件作品。此展原名DESTRØY DESIGN,自2010年至2012年於丹麥、瑞士、荷蘭及比利時巡迴展出,來台版本則加了副標Modern Living,是策展人特別為台北展出新增的策展概念「物件的現代生活」,創作年代始自1960年代至今,橫跨半個世紀。參展創作者多半以一種幽默的手法——或批判、或破壞、或重作、或質疑那些知名的設計物件,在另外一些作品當中,藝術創作與設計作品之間的界線似乎被抹除,甚至大大翻轉了我們對設計用品的觀念。
「大破設計」帶有毀壞、反抗既有價值觀、重新思考現存體制的意涵。策展人利用許多指標性的設計師與藝術家作品來探討許多觀念性議題,將展品分為十個章節。由於展出「物件」本身牽涉當代藝術、流行文化、時尚設計、室內設計等跨領域,並與「居家」之定義有關,本館的展場設計特別把每間長廊般的展覽室,以一間間公寓般的場景展示概念來對應策展核心——「物件的現代生活」,希望探究藝術作品的獨特性與設計物件的功能性,進而提供臺灣觀眾對於當今社會、城市及居家生活的觀察與省思。
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FRAC Nord-Pas de Calais:
法國北加萊當代藝術基金會於1983年創立,收藏近1500件國際知名藝術及設計師作品,致力將當代藝術與實驗設計連結起來,希冀引發我們思考藝術、設計與物件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http://www.fracnpdc.fr/?p=2504&lang=en
資料來源:北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