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簸人Temple Space】新生代雕塑聯展 首部曲
展期:2015/05/09 - 05/24
時間:週二至週日早上10點至下午6點
地點:金車藝術空間 (臺北市承德路3段131號4樓)
主辦單位:金車教育基金會
策展單位:金車藝術空間
服務電話:(02)2595-9650
官方網站:http://kingcarart.org.tw
當代藝術展演形式已發展至多元,而以台灣藝術教育體系為例,需以公開展演作為結業憑據,因此免不了屬性眾多、甚至衝突的作品共同展出於同一空間,此種制度下的藝術展演像是端呈上的貢品,作一次雜亂喧鬧的獻祭,儼然成為當代藝術進程中的某個弔詭時區。然而本次展覽「Temple space」企圖提出對此種定型展演形式的再製,展演成為命題而非曲意迎合某種制度的無奈現況,亦意在突顯制度中的反制策略及反均值抵抗。
吳念庭 桃莉12號 10*10*8cm FRP.鏡子 2014
桃莉羊是世界上第一隻複製羊,也是科學史上第一次成功複製哺乳類動物。我運用複製手法,組成類似細胞分裂中的樣貌,企圖在『羊之於肉品』的關係中加入科學意義,也表現對於未來科技的想像。
沈宛霆 小大人症候群 110*178*26.5cm Frp.鐵 2015
作者的創作多關注於兒童的題材,由於喜愛袖珍模型的精美,故雕塑作品的尺寸和細節也喜歡營造小巧玲瓏之感
作品中的小孩各代表了在社會中不同的角色,企圖用既定印象的衝突造成對比的趣味,訴說成長環境中的隱憂。
彭千祐 人人都有LV 90*11*110cm 數位影像.燈箱 2015
從一個雕塑的概念去探索自身的肉體,把肉體皮層是為一種雕塑媒材,透過了雕塑相同的行為手段,使身體產生變化,並加上了設計過後的姿勢動作,轉譯成另一種語言與符號。因此將身體以外的衣著退去,回歸到肉體本身,開始分析了解到肉體的材質性,發現這些手段行為的肌理印痕具有時間性的效果,並藉由上述所說的身體特質,企圖創造出我個人新型態的雕塑觀。
游芷瑜 臉 20*18*13cm 石粉黏土 2015
人的臉就像靈魂一樣,潔白如紙的臉孔,就算沒有文字的敘述也能看到一個人內心情感的變化。
楊舒閔 易碎作品_190*45*72cm 壓克力箱.FRP.紙漿 2015
雕塑有加入不同紙翻製想要刻意避免傳統FRP的質感,結合出不一樣的效果,破碎的表面像蛋殼一般,就算看起來不完整但空的部分也會因為記憶印象補足,在挑戰虛實空間是否可以讓雕塑完整,放在壓克力箱像是在保護這物件,看起來像古文物一般的貴重的分量。
羅紹瑄 捧花 30*25*12cm 紅銅 2014
1993年出生於台北,從小就喜歡美術,作品主要的媒材為紅銅,而之所以選擇這麼媒材的原因是因為喜歡讓這種冰冷的材質轉變為溫和的質感,而在轉變這個材質感的過程往往會有很多很有趣的變化,就如色彩。
因為看過也聽過許多女性在社會上所接受的不平等待遇,想要藉由百合花這種台灣的原生品種來替台灣的女性發聲。 另外,野百合的花語是永遠幸福,所以這朵百合花同時也帶著祝福的信念。